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收藏中環財金網,第一時間獲得有價值的商業新聞

中環財經網

“數十億美元中國訂單,怕是沒了!”美國豆農一籌莫展

· ·

香港新聞網9月16日電 收穫季來了,最大客戶卻被特朗普政府“趕”跑了。望著恐砸在手裡的大豆,美國農業大州北達科他州豆農們一籌莫展。

新華社資料圖片

觀察者網報道,貿易商和分析師表示,眼下傳統美國大豆銷售旺季已過半,由於中美貿易談判陷入停滯導致出口受阻,而南美競爭對手趁機填補市場空缺,美國農戶正錯失數十億美元的對華大豆銷售額。

北達科他州行業協會和經濟學家們表示,特朗普政府在對華貿易方面尚未取得任何進展,中國尚未作出任何大豆采購承諾,這正是當前拖累農業經濟的關鍵因素。分析稱,中國早在特朗普上任前就擴大了大豆庫存,且由於不像美國面臨複雜的政治壓力,中國很擅長打持久戰。此外,美國法案中承諾的農業補貼,無法及時緩解當前農民的困境。

“中國擅長打持久戰”

據《北達科他州觀察報》9月14日報道,北達科他州大豆高度依賴對華出口,但至今,中國買家卻遲遲沒有下達訂單。

大豆是美國最重要的農產品之一,在美國農產品出口中佔據核心地位。美國農民每年種植的40多億蒲式耳(美國大豆一蒲式耳約為27.216千克)大豆中,近四分之一出口到中國。去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價值近130億美元,而20年前這一數字約為20億美元。

“中國尚未做出任何采購承諾,”長期從事農業經濟研究、同時擔任農業信貸服務公司Terrain總裁的約翰·牛頓上周在一場農業展會上表示,“我們現在就需要看到這些采購承諾落地。我認為,這正是當前拖累農業經濟的關鍵因素。”

牛頓指出,即將收穫的這一季大豆,其出口承諾訂單量處於2018-19年度以來的最低水平,這直接導致大豆價格在低位徘徊。

牛頓曾擔任美國參議院農業、營養與林業委員會共和黨首席經濟學家。

他表示,儘管特朗普政府已與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等國達成協議,“但在對華貿易方面,我們尚未看到任何進展,而受衝擊最嚴重的領域正是大豆產業。”

儘管中美兩國存在貿易爭端,北達科他州大豆協會仍在8月接待了一個來自中國的貿易代表團。

當地農戶斯科特·傑曼在奧克斯鎮附近種植大豆,同時擔任北達科他州大豆種植者協會董事。

上周,傑曼代表該協會出席農業展時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買賣雙方的溝通渠道是暢通的。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讓政治因素遠離大豆貿易。”

法戈市的農戶馬克·克努森參與了中國代表團對北達科他州某農場及糧食倉庫的考察活動。

“他們(中國買家)願意和我們做生意,但目前美國大豆的價格比巴西大豆高。”克努森說。

此前美媒就注意到,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轉向巴西采購大豆,并加大了對巴西農業腹地基礎設施的投資。中國在過去十年中向巴西的倉庫、鐵路、港口和其他基礎設施投入了大量資金,以將更多的巴西農產品搬到中國船上。去年,巴西提供了中國70%的大豆進口量,這一數據是15年前的兩倍。

牛頓表示,目前尚不清楚中國依賴巴西作為主要大豆供應源的局面能維持多久。

他指出,在特朗普上任前,中國就已積累了大量大豆庫存。

“從理論上講,中國可以通過消耗庫存,再從巴西采購,來滿足自身所有的大豆需求,”牛頓說,“但這種方式無法長期持續,可能只適用於本作物季。”

不過牛頓也提到,中國很擅長打持久戰,因為中方無需應對美國國內那些複雜的政治壓力。

“因此,他們的策略可能與我們國內的策略存在一定差異。”

牛頓認為,美國最高法院將於11月就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合法性舉行聽證會并作出裁決,這一結果可能會對中美貿易談判產生影響。

牛頓說,若關稅被裁定為非法,“特朗普政府手中的很多談判籌碼將不複存在”。

美政府補貼“救不了近火”

傑曼稱,中國暫不進入美國大豆市場的舉動,正給整個大豆市場帶來其他變化。他表示,一些原本可能從巴西采購大豆的東南亞國家,現在開始購入部分美國大豆。

“但遺憾的是,這些大豆大多要從(美國)墨西哥灣或東海岸裝船運出,因此北達科他州的種植戶可能無法從中獲得任何益處。”傑曼說。

北達科他州發往亞洲的大豆,通常需經過美國西北部太平洋沿岸港口轉運。

此外,風暴摧毀了當地農場和糧食倉庫的儲糧罐,這也對北達科他州的農戶造成了影響。部分農戶別無選擇,只能在收穫季以低價即時出售大豆,而無法等待市場價格回升。

去年,北達科他州開設了兩家大豆壓榨廠,南達科他州也新增了多家大豆壓榨廠。

傑曼表示,這些壓榨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大豆價格進一步下跌。

“目前來看,它們簡直是救星。”傑曼說。

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內,中美貿易爭端導致美國聯邦政府向因出口受阻而蒙受貿易損失的農戶支付了230 億美元救濟金。

牛頓表示,目前又有聲音提及為農戶提供類似的經濟“過渡支持”,但這一計劃的實施仍受到多種因素影響。

牛頓指出,國會中一些人認為,在所謂的“大而美法案”中,未來十年將有660億美元專門用於扶持農戶,這一資金規模足以滿足農業產業的需求。但他同時表示,該法案中包含的諸多福利(如完善農作物保險及其他相關項目),要到下一季收穫時才能惠及多數農戶。

他說,國會中部分人士并未意識到,這些潛在的補貼“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兌現”。

美國參議院農業撥款委員會主席、北達科他州共和黨議員約翰·胡芬,在向《北達科他州觀察報》發去的一份聲明中表示,他正與參議院農業委員會主席、蒙大拿州共和黨議員約翰·布茲曼,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南達科他州共和黨議員約翰·圖恩,以及美國農業部展開合作,“在特朗普政府推動達成更完善的長期貿易協議的同時,尋找支持本國種植戶的方法”。

數十億美元中國訂單,怕是沒了

今年5-8月,中國大豆進口量連續創下歷史新高,庫存隨之增加,部分原因是買家為應對第四季度可能出現的供應中斷而提前備貨。

“目前關於中國市場,沒有太多可說的,”一位美國大豆出口商表示,“如果是在正常時期,我們每周能完成15船大豆的出口交易。”

路透社稱,眼下傳統美國大豆銷售旺季已過半,由於中美貿易談判陷入停滯導致出口受阻,而南美競爭對手趁機填補市場空缺,美國農戶正錯失數十億美元的對華大豆銷售額。

兩位駐亞洲的貿易商透露,中國進口商已預訂約740萬噸主要來自南美的大豆,用於10月裝運,這一數量覆蓋了中國10月預計大豆需求量的95%;中方同時預訂了11月裝運的100萬噸大豆,約占11月預計進口量的15%。

其中一位在某國際貿易公司駐新加坡的貿易商表示,去年同期,中國買家預訂了約1200萬至1300萬噸美國大豆。通常情況下,美國在9月至次年1月集中向中國出口大豆,但在本作物年度,中國買家尚未預訂任何美國大豆貨物。

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自美大豆進口量占其總進口量的20%,較2016年的41%大幅下降。2025年1-7 月,中國從巴西進口大豆4226萬噸,而從美國進口的大豆總量僅為1657萬噸。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們認為截至今年年底,中國市場的大豆供應仍將以南美大豆為主。”上述新加坡貿易商說。

路透社指出,中國買家長期缺席美國大豆市場,預計將進一步打壓芝加哥大豆期貨基準價格。該價格目前已徘徊在五年低點附近。

貿易商稱,對於9-10月裝運的大豆,美國大豆價格每蒲式耳比巴西大豆低80至90美分,但中國的貿易反制措施,使進口商的采購成本每蒲式耳增加了2美元。

儘管其他國家一直在采購美國大豆,但芝加哥農業資源公司總裁丹·巴斯估計,若中國在11月中旬前仍不進入美國大豆市場,美國對華大豆銷售損失總量可能高達1400萬至1600萬噸。

巴斯表示,美國農業部很可能在即將發佈的月度《世界農業供需估算報告》中,下調2025/26年度美國大豆出口預期;若貿易爭端未能解決,未來可能會進一步下調該預期。

在美國農業部此前的展望中,2025/26 年度美國大豆出口量預計為4640萬噸,已低於上一年度的5102萬噸。

報道也指出,中國似乎并未完全對美國大豆關閉大門。11月至次年1月的大豆交付仍有大量采購需求待完成。

“目前,美國大豆對許多非中國買傢具有價格吸引力,尤其是在銷售旺季期間,市場競爭相對有限,” 總部位於北京的艾瑞達咨詢公司(AgRadar Consulting)創始人Johnny Xiang說。

“相比之下,隨著巴西銷售季接近尾聲,中國強勁的需求推高了巴西大豆價格。若中美達成貿易協議,美國大豆的前景可能會顯著改善。”

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上個月在華盛頓舉行的中美大豆產業合作夥伴早餐會上明確表示,中美同為全球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和消費大國,雙方完全可以優勢互補。中美農業交流合作不僅豐富了兩國消費者的“菜籃子”,更鼓起了美國農民的“錢袋子”,為中美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不少“金點子”,走出了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的“新路子”。

他指出,農業不應被政治化,農民不應為貿易戰埋單。禁限中國公民、企業購買農地純屬以國家安全為名、行政治操弄之實,是以一己之私綁架中美農業合作。

謝鋒強調,要落實好兩國元首重要共識,發揮好中美經貿會談機製作用,增進共識、減少誤解、加強合作,共享發展紅利,重回共贏正軌。他呼籲兩國產業協會和企業做辛勤耕耘的“農夫”,既要“除蟲”,對將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大聲說不,也要“育種”,多行開拓之舉、多揚共贏之帆,讓中美農業合作枝繁葉茂、健康成長。(完)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