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 ·
據證券時報9月29報道,在香港特區政府對科創發展的持續深耕與大力扶持下,當地科創氛圍日漸濃厚,資金、人才、項目正形成集聚效應。內地VC/PE(風險投資與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已然成為這場科創浪潮中的「趕潮人」:一方面,眾多投資人正緊鑼密鼓籌劃赴港申請牌照、設立基金;另一方面,香港科創生態持續完善,高校的創新資源、引導基金的資本支持等多方聯動,為市場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從募資布局、項目投資,到助力企業出海,內地創投機構布局香港的邏輯雖各有不同,但都在為行業開闢新的發展賽道。
內地VC/PE機構
赴港設公司熱情高漲
華南一家幾十億元規模的VC機構募資負責人吳爽(化名)今年始終為一件事忙碌——在香港設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香港這兩年發力科創,還推出了引導基金,我們想來實地探探機會。」吳爽向記者解釋道。
記者近期與業內人士交流發現,今年已有不少內地一級市場VC/PE機構將香港納入布局清單:有的在港申請牌照,有的密集考察項目,有的已設立基金,還有的正籌備子公司落地。
從今年布局香港的頭部VC機構來看,5月,上海國投旗下孚騰資本在港註冊全資子公司孚騰國際;晨壹基金於年內開設香港辦公室,並啟動新美元基金;專注早期科創投資的中科創星方面也向記者透露,正規劃在港設點,但目前尚未落地。
作為國資背景市場化基金管理公司,孚騰資本總經理費飛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香港開設子公司,首先是呼應國家推動「滬港聯動」和國際化發展的戰略機遇,其次是為了幫助已投和生態圈企業「走出去」以及更多元的創新理念「引進來」提供了理想的窗口。
費飛表示,對有意出海的企業來說,香港市場機遇和挑戰並存。「比如,全球地緣經濟環境複雜,國際資金進出仍然敏感,這對企業定價和融資窗口有一定影響。再如,香港監管體系與內地差異較大,企業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方面需要更高的規範性。」費飛表示。
香港創投機遇逐漸顯現
國內VC/PE機構赴港設立公司的熱潮,背後是香港市場政策、資金、項目的同頻發力。
政策層面,香港特區政府的科創扶持舉措不斷升級。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闡述了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清晰藍圖:涵蓋完善創科建設策略布局、加速新型工業化發展、支持惠民科研、構建低空經濟生態圈、推動航天科技與太空經濟發展等多重方向。
資金層面,香港近兩年也拉開了「基金招商」序幕,推出香港版的政府引導基金。去年12月,創新科技署推出「創科創投基金」優化計劃,開放基金管理人申請通道,政府將投入最多15億元與業界共同設立聯合基金。
項目層面,香港的科創項目儲備持續擴容。戈壁創投管理合夥人唐啟波表示,隨着資本市場復甦,創業者信心顯著提升,「過去一年,更多擁有國際視野的科技創業團隊選擇在香港設立總部或區域中心,尤其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前沿賽道表現突出」。荷塘創投董事總經理郭凱表示,香港匯聚高校科研資源、外資研發資源,且能為企業提供出海便利,若圍繞這些優勢布局——如投資與高校合作緊密、具備出海潛力的企業,有望實現良好投資收益。
仍有諸多困惑待解
儘管內地VC機構對赴港布局躍躍欲試,但實際操作中仍有諸多困惑待解。「我們不太清楚自身是否符合資質條件,牌照申請需要多久、成本多少,當地資金使用是否靈活,這些都需要提前深入調研。」吳爽道出了普遍顧慮。
此外,找錢與找項目的挑戰同樣不容忽視。在調研了香港科創環境後,杭州市創業投資協會輪值會長周愷秉對記者表示,赴港設基金拓展業務的困難更為多元,「首先,得吃透香港的投融資環境;其次,必須掌握本地募資與投資資源——即便有引導基金加持,也僅能覆蓋部分出資,剩餘資金仍需自行籌措,所以必須綜合考量。」
一家已拿下香港9號牌的VC機構合夥人也坦言募資不易,「香港市場的資金多集中在成熟期股權投資與二級市場,聚焦早期科創投資的資金體量整體偏小。」該機構人士透露,不排除未來會在香港布局二級市場投資以拓展業務。
針對有意赴境外募資的VC/PE機構,此前一直協助內地VC/PE機構搭建美元架構及對接境外資金的陳文鋒給出三點建議:一是做好境外市場研究與可行性評估;二是提前熟悉境外資方的投資邏輯與習慣,以把握有限機會做好募資路演;三是募資前備好相關材料,提升對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