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收藏中環財金網,第一時間獲得有價值的商業新聞

中環財經網

香港調解專家:國際調解院為全球治理貢獻“東方智慧”

· ·

  香港中通社10月26日電 題:香港調解專家:國際調解院為全球治理貢獻“東方智慧”

  香港中通社記者徐嘉儀

  “國際調解院不僅僅是一個平台,更是一種理念的傳遞——以和為貴。”粵港澳大灣區聯合調解研究院院長徐晶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說,國際調解院在香港成立,意味著以合作而非對抗為核心理念的爭端解決機制,正式登上全球治理舞台。

  國際調解院開業儀式早前在香港舉行,30餘個國際調解院公約締約國和簽署國出席。這是全球首個專門以調解方式解決國際爭議的政府間機構,也是首個設在香港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總部,將處理三類爭議:國家間、國家與他國投資者間,以及國際商事爭議,亦基於自願原則,接受非成員國家和國際組織申請調解。

  在港從事調解工作近20年,徐晶成功調解逾1500宗案件,大多涉及跨境糾紛。她說,尤其在“一帶一路”倡議推進過程中,內地企業海外投資常面臨跨國糾紛,訴訟與仲裁往往耗時耗力。尤其在法律體系尚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爭端解決更是舉步維艱,這些都可以通過調解找到解決辦法。

  她以親身參與重慶自由貿易區試驗法院的一組跨國會展合同糾紛及知識產權糾紛案例為例,案件因疫情及其他因素導致巡迴展中斷,展品及衍生品存儲倉庫多年無法運回境外品牌人手中,跨境雙方當事人僵持多年無法解決。2023年底接到這組複雜的糾紛案件後,在法庭法官指引下,通過網上電子戳技術確認相關展品及衍生品現狀的無爭議事實,並採用先確認無爭議事實的和解方案及這對無爭議的事實產生最終解決全部糾紛的和解方案,分階了三段達成不同的和解協議,雙方握手言和,並且最終實現遵守《調解協議》,順利自行執行。


這是港籍調解員以“東方智慧+現代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參與內地自貿區法院跨境糾紛調解模式創新實踐,將香港促成式調解規則與重慶貿促會調解中心規則對接探索,並有效地運用在國際爭議解決中。該系列案件更被選入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紛案例庫。“調解不是誰輸誰贏,而是共同尋找出路。”徐晶解釋,調解達成的協議雖不具備強制執行力,但自願履行率高達95%。協議中還可設置“應急條款”,若一方不履行,另一方仍可訴諸仲裁,形成“軟硬結合”的保障機制。

  徐晶認為,國際調解院的成立,是中國在國際治理體系中爭取“話事權”的重要一步。“仲裁與國際法庭長期由西方主導,而調解是我們能在同一起跑線上發力的領域。”她指出,英美等國雖未加入,但其商事實踐中早已融入調解理念,甚至將調解納入哈佛大學等名校的培訓課程中。

  作為普通法體系下的國際法律樞紐,香港在調解制度構建、人才培養方面已積澱十餘年。徐晶說,香港不僅將調解納入司法程序,還通過“調解為先”運動推動社會認知。香港調解員既熟悉英美法系的商事規則,又了解內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商業邏輯,能在中西方法律與文化差異中架設溝通橋梁,相信國際調解院落戶香港,將進一步強化香港“國際調解之都”的地位。


  儘管前景廣闊,徐晶坦言,國際調解院面臨認知普及、跨國協作等挑戰。許多企業仍習慣於訴訟思維,改變觀念需要時間。她建議,內地企業在跨國合同中可加入“優先通過國際調解院解決爭議”的條款,從小切口推動實踐。

  對於未來,徐晶充滿信心:“國際調解院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縮影——不是靠強權,而是靠智慧與包容。”她呼籲更多年輕法律人投身調解事業,以“調解為橋”的理念,在多元文化間搭建理解與合作的通道。(完)

相關內容

熱點

中環海濱慈善跑明年1.25舉行 即日接受報名料7000人參加

中環海濱慈善跑明年1.25舉行 即日接受報名料7000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