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 ·
前天(28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正式發佈,全文2萬多字,共有15個部分、61條。這是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重磅文件。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親自擔任文件起草組組長,親自擘畫、全程指導、把脈定向,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今年2月起,中央就以基層調研、網上問卷、集中討論等多種方式廣泛收集意見,最終出爐的《建議》內容十分豐富,中國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密碼”就在這份《建議》之中。
由於中國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多年保持在30%以上,還是150個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走向,受到全球高度關注。連日來,“中國十五五規劃”成為國際輿論普遍關注的熱詞。
香港作為國家的重要一份子,“十五五”規劃對香港的影響是多領域、全方位、深層次的。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四中全會閉幕的第一時間公開表示,香港會在國家發展藍圖中找准優勢定位,主動對接“十五五”規劃港澳篇章,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
四中全會擘畫藍圖,香港發展開啟征程。香港如何從國家戰略中獲得新動能呢?無論是香港的管治團隊,還是社會各界人士,都應好好研讀一下《建議》,從中找到對接國家戰略的“對接點”,打開發展的思路。
在筆者看來,《建議》博大精深,蘊藏的機遇多多。特別是以下三個方面與香港密切相關,須讀懂其中的奧妙。
讀懂“實體經濟” 為“根”注活水
《建議》提出了12項戰略任務,“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放在了首位,並將“實體經濟”定義為現代產業體系之“根”。與五年前的“十四五”規劃建議相比,“實體經濟”不僅位次提升一位,而且分量明顯加重。
發展經濟,大國和小國的打法不同。小國依靠一兩項“獨門絕技”,佔據產業鏈的某一個關鍵環節,“一招鮮吃遍天”,就可賺得盆滿鉢滿,進入“富國俱樂部”,比如新加坡、瑞士都是典型事例。但“治大國如烹小鮮”,必須“穩”字當頭,既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優勢,又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做到“大而全”“大而強”“大而穩”。
近年來,隨著中美經濟領域的摩擦與博弈加劇,暴露出美國實體經濟“空心化”成為其“軟肋”,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以實體經濟為“根”,特別是“製造業為骨幹”,這是正確選擇。
國家以實體經濟是“根”,香港主打金融、貿易、航運等現代服務業,恰恰可為“根”注入活水。
《建議》提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四個措施: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這四個方面正是香港與國家戰略的“對接點”。
內地的傳統產業體量龐大,香港在人工智能等領域基礎研發走在世界前列,“香港研發+深圳智造”已邁出第一步;下一步,可將其擴展為“香港研發+深圳智造+內地市場”;未來五年,國家發展新興產業、佈局未來產業的力度之大將前所未有,香港可納入其中,成為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國家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香港的現代服務業與內地形成互補,合作機遇很多;國家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涉及到交通、通訊、能源等諸多領域,香港都有爭取國家支持的空間。
看清“科技創新” 找准“對接點”
《建議》把科技放在了12項戰略任務的第二位,而五年前的“十四五”規劃建議當中,科技放在第一位。這一變化,並非說明科技不重要,而是體現出對“科技自立自強”的自信。
眾所周知,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科技戰之初,中國被動應戰,“科技自立自強”顯得非常急迫。現在,中國在人工智能、無人機、芯片等領域接連取得突破,應該說“自立”更穩、“自強”看好。未來五年,最緊迫的事情是把科技創新的巨大能量釋放出來。
再看《建議》對科技的表述:“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這裡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科技自立自強”前面加了“高水平”,意味著要求更高、目標更遠大;二是“科技”與“新質生產力”的邏輯關係是“引領”,科技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的作用更加突出。
《建議》提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四大舉措: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香港的“必修課”,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對此著墨頗多。聚焦以上四大措施,香港均有機會介入。比如,香港擁有5間世界百強大學,都是研究型大學,在推進原始創新方面擁有明顯優勢,有機會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又比如,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香港正在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其用意不僅在於“留學香港”,還要讓國際一流人才“留在香港”,這與國家戰略非常契合,最易得到國家的政策支持。
悟透“對外開放” 打造新功能
《建議》提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拓展國際循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
不妨回顧一下“十四五”規劃建議的相關表述:“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託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兩相對比,變化不小。以前,站在中國看開放,現在是放眼世界看開放;以前著眼於“範圍、領域、層次”,現在著眼於“制度”;以前是國際貿易的參與者,現在強調要“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是國際貿易規則的維護者;以前主要是以中國大市場吸引外資,現在要以開放促進中國內部的變革;以前是“實現互利共贏”,主要體現在中、短期收益,現在是“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更看重長遠利益。
由此可以看出,下一個五年,中國開放的站位更高、格局更大、視野更開闊。在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經濟貿易秩序遇到嚴峻挑戰、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國對外開放的氣魄,全球絕無僅有!
國家“對外開放”的定位升級了,香港要發揮好“內聯外通”的作用,功能也應升級。
《建議》提出了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四個發力點:積極擴大自主開放,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香港應圍繞這四點,尋找升級路徑。
以“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為例,以往,我們把香港定義為外資進入內地、內地企業走向世界的“通道”。其實,“通道”的功能有限,也不能體現主動性和整合資源的能力。下一步,應推動“通道”轉變為“樞紐”。比如,香港可成為內地企業出海的樞紐、人民幣國際化的樞紐、國際資本循環樞紐、供應鏈管理樞紐、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創新的樞紐,等等。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多次指出,香港要善於在國家大局下謀劃發展,國家重大戰略蘊藏著許多機遇,香港應認真研究、緊緊抓住。
臥薪嘗膽、審時度勢,四中全會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標注了未來五年國家發展方向、重點、目標和具體措施,讀懂《建議》,就能看清中國這艘經濟大船駛往何方,香港發展才會有新招、有新路、有新景,新動能洶湧澎湃,香港發展前途無量。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