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 ·
香港新聞網11月2日電臨床診療專家共識是指導疾病診斷、治療方案以及長期管理策略的重要參考,然而眾多的共識條款(Consensus Statement)缺乏統一標准,大大限制了診療共識的科學性與可比性。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林順潮教授在去年倡議創新方法以達成共識條款,為共識條款的定義構建了清晰框架。
新標准獲範先群院士等專家高度評價,及7個亞太/國際眼科組織肯定。在過去一年,林教授牽頭與來自27個國家/地區共260位國際專家(當中包括中國內地57位、非中國內地203位),遵從此新標准攜手制定15項重大眼病國際診療共識,其中12項已在各大國際眼科雜志, 包括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PRER),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AJO), 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APJO)及Eye and Vision(E&V)發表,另外3項正等待發表。這些國際診療共識凝聚全球智慧,標志著中國學者正逐漸在眼病國際標准體系建設中擔當重要角色,實現從技術輸入到規則輸出的跨越。
林教授倡議使用“Likert五級評分+75% 共識閾值”體系,即要求每項診療條款必須獲得超過75%參與專家的“強烈贊同”或“贊同”評級方可納入成為共識條款。他提出的創新理念透過量化、標准化的做法,使得共識條款的標准能够更客觀,增加了共識的可比性。新標准為共識條款的定義構建了清晰框架,并得到7個眼科組織包括國際眼底病科學院(ARI)、亞太眼科科學院(AAPPO)、亞太黃斑視網膜學會(APVRS)、亞太青光眼學會(APGS)、亞太近視學會(APMS)、亞太眼內炎症與感染學會(APSOII)和亞太眼部成像學會(APOIS)的肯定和支持,此創新理念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制定共識的金標准。
為持續推動眼科診療的標准化,林教授已規劃下一階段的工作,在專家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更多國際診療共識會在今明兩年陸續完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