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收藏中環財金網,第一時間獲得有價值的商業新聞

中環財經網

鄭永年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議:應重視應用型人才

· ·

香港中通社11月3日電(記者 梁嘉軒)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3日在“世界灣區經濟論壇2025”期間,接受了中通社等媒體的訪問。就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潛力和挑戰,他表示,需要重視工業和應用型人才,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資料圖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 新華社圖片

鄭永年在活動的主旨演講環節以基礎科研、應用轉化及金融支撐“三頭馬車”歸納灣區創新發展的關鍵要素,並提出了10項建議,包括重新定義“人才”和“科研”、科學理解“產學研”關係、重視應用科技人才、建立支持科創的金融體系,如耐心資本等。

他舉例,“馬斯克(Elon Musk)、奧特曼(Sam Altman)、比爾・蓋茨(Bill Gates)這類人物就是關鍵代表。他們不是學術人才,但能把基礎科研轉換到應用技術。”他又以任正非為例,指5G從0到1的概念突破,或未必由華為完成,但華為恰恰能抓住這一基礎成果,將其落地為成熟的實際應用技術。

對於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鄭永年認為部分觀念需要糾正,“大家都希望進入清華、北大,只有考上這些學校才算人才;一般的技術學校好像就不被視為人才。”

不過,觀念的糾正也並非沒有現實例子,“像深圳技術大學那樣,畢業後找工作很容易,而且工資還高。但是一些所謂的好大學,畢業後卻找不到工作,一畢業就失業,這可能也是一個過程。”

不少意見將大學無法培養企業所需人才的原因,歸咎於高校教研人員的考核標準,讓不少人進入了“科研等於發論文”的誤區,僅從方法論的角度研究。鄭永年強調,搞科研是以問題為導向,“我遇到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它”。

“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但是企業卻找不到有用的人才。”鄭永年認為要解決這種矛盾,大學應該回應企業的需求,讓企業所需要的正是大學培養的人才。(完)

相關內容

熱點

中環海濱慈善跑明年1.25舉行 即日接受報名料7000人參加

中環海濱慈善跑明年1.25舉行 即日接受報名料7000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