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 ·
香港新聞網11月6日電 近日,香港有小學發出特別通告,表示為內地背景或習慣使用簡體字的學生提供更友善的評核環境,該校在校內測驗及考試中,接受學生使用符合規範的簡體字作答,引發關注。對此,該校回應表示,“接受學生使用規範的簡體字為校本決定,主要出於對學生福祉的考量,並無意圖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香港教育局亦說,已提醒校方須持續檢視和優化校本評估政策,如有改動須作全面諮詢及向持份者作充分解說,協助家長明白有關安排。局方會繼續與校方保持緊密聯繫,提供適切意見及支援。
近年來,隨著香港各項人才引進計劃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內地人才攜子女來港生活及就學。香港勞工及福利局8月公布的數據顯示,37%受訪高才的受養子女已在港就學,另有45%計劃在港就學。這近八成高才子女的就學階段以中小學為主。
近日,多個社交平台熱傳香港沙田官立小學的一條特別通告。該通告於3日發出,主題為“有關二至六年級測驗及考試中簡體字使用事宜”。
圖源:學校網頁
通告表示,為照顧學生背景日趨多元的學習需要,並參照香港教育局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對公開考試的相關指引,本校在校內測驗及考試中,接受學生使用符合國家語言文字規範的正規簡體字作答。
通告強調,此安排旨在為內地背景或習慣使用簡體字的學生提供更友善的評核環境,同時讓本地學生有機會認識兩種中文書寫體系,提升其閱讀與溝通能力。
“然而,必須強調的是,繁體字仍是香港教育體系的主流書寫標準,學生必須掌握繁體字以應對日常學習、溝通及未來升學與就業需要,本校中文課程亦以繁體字為主要教學內容。”通告提到,參照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原則,評分重點在於內容、結構、語言運用及邏輯,而非字形。學生如使用簡體字作答,不會因字體而扣分或影響成績,惟必須確保字跡清晰,避免因書寫潦草導致誤解。
通告亦指出,若學生已掌握繁體字,無須刻意轉用簡體字作答。
通告最後提到,深信在理解與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更全面地掌握語文運用,並為未來學習與發展尊定堅實基礎。
通告引發關注後,沙田官立小學5日重申,“接受學生使用規範的簡體字為校本決定,主要出於對學生福祉的考量,並無意圖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
香港教育局回覆查詢時表示,政府的教學語言政策未有改變,因應不同學習階段及需要,學生應具備正確認讀書寫漢字的能力。
局方表示,無論學生的背景,同樣需要學習繁體字,以便溝通傳意,融入香港社會。如同學尚未學習繁體字,學校定必給予適切支援,照顧他們在過渡時期的需要。至於學校考試、測驗及練習,是否容許學生用簡化字作答,則要視乎校本的教學實況而定,例如考慮學習重點、評估重點等因素,不能一概而論。
教育局表示,已提醒校方須持續檢視和優化校本評估政策,如有改動須作全面諮詢及向持份者作充分解說,協助家長明白有關安排。局方會繼續與校方保持緊密聯繫,提供適切意見及支援。
根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現行政策,考生應考時可於中文答卷使用合規的簡體字,亦可於同一答卷同時採用繁體字和簡體字。
據了解,香港有小學會為新來港學生設兩個月過渡期,期間可使用簡體字應付測考,過渡期後則需用回繁體字。弘立書院等私立學校則容許學生在評估及考試中使用簡體字,但教學仍以繁體字為主。此外,多間國際學校或有開設國際課程的私校,會為學生提供簡體字教學,包括英基協會屬下21間國際學校,反映香港教育界在語文教學上的多元發展。
關於繁簡字問題,香港教育局曾於2016年的官方網誌中提到,在2002年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已清楚列出“為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以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學生應掌握認讀簡化字的能力”。指學生如能認讀簡化字,有助拓寬閱讀視野。除內地外,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社會,亦常見簡化字的應用。
教育局建議,學生學習漢字,要先充分掌握繁體字。待學生具備繁體字的基礎後,在中學階段,按學習需要和在適當情況下,酌量認讀簡化字。
教育局重申,並沒有計劃在中、小學階段規範學生在常規課堂内學習簡化字,更無所謂以簡化字取代繁體字、“一體化”或令繁體字消失的含意或意圖,希望社會人士明白,不要誤解,也不要妄作無謂的猜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