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收藏中環財金網,第一時間獲得有價值的商業新聞

中環財經網

對話劉偉:國產新能源車和香港正“雙向奔赴”

· ·

香港新聞網11月7日電(記者 馮秋榆) 近日,國產新能源車的“出鏡率”正在變高,內地新能源汽車在香港市場的強勁勢頭持續,成為市民換車升級的熱門之選。根據香港特區政府運輸署最新數據,比亞迪今年9月以920輛新車登記的成績奪得全港銷量總冠軍,市場佔有率達23.16%;此外,日媒《日經亞洲》2日發文認為,國產品牌車企正逐漸在香港出租車行業中站穩腳跟,長期由豐田Crown Comfort主導的香港出租車已迎來轉捩點。與此同時,不少國產品牌汽車製造商也將香港視為開拓海外市場的第一步,與香港消費者實現雙向奔赴。

新能源車為何受到了香港市場的歡迎?這與政策和價格因素關係更大,還是由於新能源車在智能化、舒適性等方面更符合香港新車購買用戶的需求?香港對於國產汽車開拓海外市場可以起到哪些作用?香港理工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電動車研究中心經理劉偉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記者專訪,進行了詳細分析。

香港理工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電動車研究中心經理劉偉(受訪者供圖)


新能源車正中香港消費者的需求靶心

燃油車時代,香港依賴豐田、本田等海外品牌進口,MPV車型如豐田埃爾法一度熱銷。但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自主品牌迅速崛起。踏入2025年,比亞迪在第一季度以2473輛首次登記量居首,超越豐田、本田;今年9月以920輛新車登記的成績奪得全港銷量總冠軍,小鵬、騰勢等品牌也躋身前十。

記者:您如何看待香港市場對於新能源車的歡迎?這與政策和價格因素關係更大,還是由於新能源車在智能化、舒適性等方面更符合香港新車購買用戶的需求?

劉偉:這是政策、價格與用戶體驗提升共同作用的結果,幾者缺一不可。從政策層面看,香港特區政府運輸署旨在推動綠色交通的“一換一”計劃,讓符合條件的車主可獲最高172500港幣的首次登記稅寬減額,這極大地降低了消費者的首次購置成本,成為市場啟動的關鍵。

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新能源車,特別是國產新能源車,在供應鏈的完備性和產業化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更加關注如何提升駕乘的智能化與舒適度。例如,利用先進電驅電控技術、人工智能算法應用和人車交互技術,不僅提升了能效,也讓車輛的加速更平順、響應更迅速。技術進步帶來的全新駕乘體驗,是傳統燃油車難以比擬的,它正中了香港消費者對高品質、高科技產品的需求靶心,以及對“低碳環保”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政策是“推手”,而產業鏈與技術驅動的體驗升級才是真正的“拉力”。

助力國產新能源車出海將香港打造成技術高地和認證樞紐

2013年,比亞迪e6純電汽車正式在港開啟營運。通過在香港地區投放車型、建立銷售及服務網絡,自主品牌車企能够獲得更多了解海外市場的消費偏好、運營經驗,來更好完成自身產品、服務網絡的建設,繼而深入更廣闊的國外市場。此後10年間,中國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在香港地區由營運車輛到私家車市場,快速改變了香港地區的汽車市場結構。不少自主品牌將香港地區視作出海試驗田,成為走向全球市場的重要窗口以加速全球化進程。

記者:在近日舉行的香港“內地企業出海專班”啟動儀式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致辭指出,內地企業“出海”發展,特別是在全球南方布局供應鏈和產業鏈,是大勢所趨。在您看來,香港對於國產汽車的出海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劉偉:香港是國產汽車“出海”的全方位賦能平台。正如國家對香港的定位: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要全力發揮其作為內地與全球間的“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重要角色。

首先,香港是商品出海的國際樞紐。香港擁有成熟的國際貿易網絡和金融服務體系,可以為車企提供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國際融資和市場推廣服務。其次,香港是技術出海與標準制定的橋頭堡。以香港理工大學電動車研究中心(RCEV)為例,我們在功率半導體、充電、電池管理和電機及驅動等核心領域,擁有大量國內外頂尖的科研人才和成果。內地車企可以藉助香港的研發力量,針對海外市場的法規和標準進行技術本地化和前瞻性研發,實現從“商品出海”到“技術出海”的升級。

更重要的是,香港可以推動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新能源汽車標準體系,使國產新能源車在設計製造階段直接對標國際標準,產品過檢、產品出海更順暢。這不僅有利於中國車企開拓國際市場,也能帶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形成互利共贏的產業生態。國家可鼓勵車企和研究機構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標準研究中心或技術檢驗認證中心,將香港打造成國產新能源車走向世界的技術高地和認證樞紐。

最後,香港是人才出海的培育基地。不僅培養本地與境內科研人才,也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匯聚於此,為內地車企的國際化戰略持續輸送具備國際視野和專業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將中國企業和技術貢獻世界,造福世界。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破解“信任赤字”和“標準壁壘”困局 香港上!

伴隨整車出口提速,中國新能源汽車加速“出海”。憑藉高性價比、先進技術和優質服務等,越來越多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在國際市場脫穎而出。據統計,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目的國涵蓋歐洲、亞洲、大洋洲、美洲、非洲等地區的180多個國家。然而,中國新能源汽車仍面臨最大挑戰,國際貿易壁壘、核心技術競爭、市場適應性和管理複雜性等方面,直接影響了中國車企在歐美市場的出口增速放緩。

記者:國產新能源車目前面臨的痛點和難點面,香港可以起到怎樣的作用?

劉偉: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向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地緣政治帶來的“信任赤字”和“標準壁壘”。一些海外市場對中國的技術標準、數據安全存有疑慮;同時,高端芯片、底層算法及部分關鍵材料等核心技術仍面臨“卡脖子”風險。而香港恰好能扮演破解這一困局的獨特角色,成為構建全球新能源產業互信機制的關鍵樞紐。

一方面,香港可以成為推動全球新能源技術標準制定與國際共識達成的中立平台。作為國際學術交流、行業標準研討的首選地,香港能讓中國、歐美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專家學者在此平等對話、共同探討技術規範,打破標準壁壘,推動建立被國際廣泛認可的新能源汽車技術標準體系,同時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可參考、可借鑒的技術路徑,真正實現技術共享、互利共贏。

另一方面,香港可以建立具有國際公信力的第三方認證與檢驗體系。香港擁有與國際接軌的普通法法律體系和世界認可的專業服務能力。內地新能源車及其關鍵技術在香港進行獨立認證,能够有效證明其符合國際標準和數據安全要求,消除海外市場顧慮,為中國技術建立全球信譽。(完)

相關內容

熱點

中環海濱慈善跑明年1.25舉行 即日接受報名料7000人參加

中環海濱慈善跑明年1.25舉行 即日接受報名料7000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