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收藏中環財金網,第一時間獲得有價值的商業新聞

中環財經網

香港故事|穿越百年 甘棠第與香港近代史的連結

· ·

香港新聞網11月9日電 位於中環半山衛城道7號的孫中山紀念館,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維修和提升工程後,於11月7日重新開放。這座擁有111年歷史的建築,不僅是香港重要的法定古蹟,更是聯繫香港與中國近代史的重要紐帶。其前身“甘棠第”,承載著香港一個大家族的興衰,也見證了宗教團體在此服務數十年的歲月,最終成為向這位革命先驅致敬的場所。

孫中山紀念館經歷維修和提升工程後,於11月7日重新開放。(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甘棠第的來歷

甘棠第建於1914年,是香港最早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電力設施的私人住宅之一。這座四層高、佔地2560平方米的宅第,以紅磚花崗石外牆和弧形陽台展現愛德華時代建築風格。建築內部裝修瑰麗堂皇,弧形陽台有希臘式巨柱承托。

約攝於1914年的甘棠第。(圖源:孫中山紀念館)

宅第由香港著名富商何東之弟何甘棠興建。當時的中半山是外籍人士主要居住區,只有少數顯赫華人選擇於此安家。何甘棠曾任怡和洋行買辦,深受中西文化薰陶,是20世紀初香港舉足輕重的華人領袖。為容納傳統大家庭,他斥資30萬港元,聘請英國建築師設計,選用當時最優良的建材與工匠,建成這座極具現代化的豪宅。

甘棠第不僅體現中西融合的建築特色,也是何氏家族三代同堂、社交宴會和重要儀式的活動場所。何甘棠與孫中山同為皇仁書院校友,其兄何東更是早期支持孫中山革命的香港商人之一。

彩繪玻璃窗。(圖源:孫中山紀念館)

地庫至二樓以寬闊華麗的樓梯連接,梯上設有精緻的扶欄。(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甘棠第法式宴會廳,佈置及家具以白色為主,故稱“白廳”。圖為白廳一角。(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從家族大宅到紀念館

1950年,何甘棠於宅內辭世。其後十年間,宅第兩度轉手,1960年成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亞洲總部。教會使用超過40年,期間將法式客廳改建為小禮拜堂,每逢星期日舉行聖餐聚會,餐廳亦常作婚禮場地。

隨著時代變遷,原本環繞甘棠第的洋房已被高樓取代,昔日的海景也被都市天際線遮蔽。2004年2月,教會與香港政府達成協議,將甘棠第移交政府。何氏家族和教會的悉心保存,為日後的修復工程提供了有利條件。政府以5300萬港元購入物業,並投入9100萬港元進行修復及改建,確保建築特色及歷史價值得以延續。

寬闊外廊有利遮陽和消暑。(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歷史保育與現代需求的平衡

為符合現代安全規範,紀念館在保存原有風貌的同時,於地下一層花園增設消防水缸,並於建築背面加建逃生樓梯。經過兩年多的修復,這棟歷史建築於2006年12月12日正式開放,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成為集歷史建築與展覽空間於一體的文化地標。

作為香港歷史博物館分館,孫中山紀念館設有“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及“孫中山與香港”兩個常設展覽,透過文物和照片,展示孫中山的生平及其與香港的深厚淵源。孫中山曾在香港接受中學及大學教育,並於此孕育革命思想、策劃起義,香港可謂其革命事業的搖籃。

經歷一個世紀的變遷,甘棠第見證了家族、宗教、革命與城市發展的歷史。如今,這座重獲新生的百年建築,繼續向訪客訴說孫中山的事跡,以及香港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獨特角色。(完)

相關內容

熱點

中環海濱慈善跑明年1.25舉行 即日接受報名料7000人參加

中環海濱慈善跑明年1.25舉行 即日接受報名料7000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