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 ·
香港新聞網11月13日電 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如火如荼進行中,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巴赫訪港並在昨日(12日)下午到啟德主場館觀看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比賽。他表示,大灣區具備申辦奧運所有元素。對此,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表示,申辦奧運屬國家行為,政府現階段會專注辦好全運會的工作,並會視乎全運會的經驗,檢視舉辦大型賽事的能力。香港輿論則認為,全運會的舉辦為2036年申辦奧運奠定基礎。香港若有份舉辦,不但能促進體育發展,更可發展附帶產業,獲益頗豐。
巴赫當天在香港觀看了十五運會的七人制橄欖球比賽,他受訪時先肯定啟德主場館的方方面面,提到啟德過去曾經作為機場的歷史,現在成為一個美妙的體育園區,令人振奮。除了硬件設施,他說大灣區有熱愛體育的民眾基礎等必要元素,認為大灣區將成為申奧上有力的競爭者,“放心去做吧!(Go for it)”。
被問及大灣區若申奧還需要繼續完善的工作,巴赫認為除了全運會這般大規模的全國性賽事,日後也可以多辦國際賽事,“如果繼續努力,總有一天會成功。”
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回覆查詢時表示,申辦奧運屬國家行為,辦賽亦不容有失,政府現階段會專注辦好全運會的工作,並會視乎全運會的經驗,檢視舉辦大型賽事的能力。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有良好溝通。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事實上,伴隨全運會的臨近,呼籲大灣區申辦奧運的聲音就不絕於耳。
團結香港基金今年3月在媒體發文表示,大灣區唯缺一場國際盛事,一場把全世界帶來大灣區,亦讓大灣區以其風姿綽約貢獻世界的盛事。因此,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攜手申辦2036年奧運,就是這樣順理成章。
文章稱,全運會是大灣區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和舉辦大型體育盛事的一個關鍵契機,為2036年舉辦奧運奠定基礎。作為國際金融、運輸以及文化大都會,同時作為全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香港在申奧和辦奧上負起牽頭角色,亦屬責無旁貸。
此外,今年《施政報告》提早至9月公布,新民黨在五大範疇方面提出共28項建議,當中其主席葉劉淑儀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聯同大灣區其他城市,以大灣區名義申辦2036年夏季奧運會。
葉劉淑儀認為,“大灣區在交通、運輸、基建、衛生、體育設施上相當有條件。首先,廣州、深圳、珠海等都有大型體育設施,廣州亦主辦過全運會,香港現在又有啟德體育園。再者大灣區有7個機場,世界各地的人員來大灣區都非常方便。”
“其實現在民間也很積極。”葉劉淑儀表示,因為若香港有份舉辦,不但能夠促進體育發展,更可發展附帶產業,包括體育仲裁、體育法律、體育科技及體育健身等,期間必定會有大量旅客湧港,對香港有莫大裨益。
兩年前成立的智庫“2036工作小組”,早前亦研究香港聯同大灣區其他城市申辦2036年奧運的可能性。
今年全運會涵蓋57個比賽項目,分布廣東省、香港及澳門逾80個場館,意味着大量基礎設施已準備就緒,毋須額外興建新場館,減低超支風險。
報告認為,由於幾乎毋須投資基礎設施,申奧財務收益非常可觀,單計淨收入就有望超過300億港元;旅遊業亦可蓬勃發展,預計將有逾200萬遊客前來。更深層的影響在於區域整合,營運需求將加速互聯互通,從而增強大灣區的凝聚力;超過40億觀眾的媒體曝光,亦將提升整個區域的商業生態系統。
工作小組的基建及活動管理專家均認同,香港的場館與交通網絡無可比擬,即使是英國倫敦與法國巴黎等歷史悠久城市,亦難在夏季提供如香港般完善的冷氣及運輸系統。
主辦奧運會的城市向來需要多年規劃,並向國際奧委會(IOC)申請主辦權,因此,當全運會開幕、跨境賽事經驗不斷累積後,呼喚大灣區申奧的聲音又達至一個新高度。
2024年法國巴黎成功主辦第33屆奧運後,2028年奧運會將由美國洛杉磯主辦。2032年奧運則由澳大利亞布里斯班主辦。過去,奧運主辦城市基本上由各大洲輪流主辦,因此,2036年奧運重返亞洲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北京在2008年已舉辦過,當年香港亦有份協辦馬術賽。廣州及深圳等城市要想突圍而出,壓過上海、重慶等國內競爭對手,最佳選擇便是與港澳特區合作,相信在國內外層面均有加分。
若香港聯同其他大灣區城市申辦2036年奧運會的構思成事,將是奧運史上首次由多個城市跨行政區合作承辦。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訪問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若成功申奧,對外,可助提升大灣區國際形象;對內,有利於凸出港澳與內地從硬聯通、軟聯通到心聯通大幅提升的融和新氣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