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收藏中環財金網,第一時間獲得有價值的商業新聞

中環財經網

一圖探秘:中秋習俗香港VS內地,究竟有多不同?

· ·

香港新聞網9月29日電香港與內地的中秋習俗同根於中華文化,核心均圍繞“團圓、敬月、慶豐收”展開,但因歷史背景(移民文化、殖民影響)、地域特性(海島城市vs遼闊內陸)、社會形態(國際化都市vs多元地域集合)的差異,形成了“同源異流”的鮮明特征。以下從核心共性與關鍵差異兩方面展開對比,清晰呈現兩者的聯繫與區別:

一、核心共性:中華文化的共同底色

香港與內地的中秋習俗,本質上均傳承了傳統中秋的文化內核,主要體現在三大維度:

1.“團圓”為情感核心

兩者均將中秋視為 “家庭團聚” 的重要節點——香港市民會返鄉與家人吃“中秋團圓飯”,內地在外工作者也會盡量返鄉,即使無法團聚,也會通過郵寄月餅、視頻通話傳遞思念,“天涯共此時”的情感聯結高度一致。

2.“月餅”為節慶符號

月餅是兩地共同的“中秋圖騰”,均以圓形象征“闔家圓滿”。雖品類有差異(如香港冰皮月餅更普及,內地傳統流派更多),但“吃月餅、送月餅”的習俗完全重合,且近年均出現低糖、流心等創新品類,順應健康與時尚需求。

3. “敬月” 為傳統根基

兩地均保留“賞月”“祭月”的傳統:香港家庭會擺月光餅、柚子祭月,焚燒“月光紙”;內地(尤其北方、閩南地區)也會設祭月桌,擺月餅、水果祈福,核心都是對 “月神” 的敬畏與對平安的祈願,儀式邏輯高度相似。

4.“應季水果”為吉祥點綴

兩地均有吃柚子、石榴等應季水果的習慣:柚子諧音“佑子”,象征平安,且香港的“柚皮燈”與內地南方家庭的“柚子皮燈籠”玩法同源;石榴因“籽粒飽滿”象征 “多子多福”,是兩地共有的吉祥符號。

二、關鍵差異:地域特色與歷史演變的分野

香港作為移民城市(閩南、江浙移民為主)與國際化都市,其習俗在傳承中融入了在地歷史(如瘟疫催生舞火龍)、移民文化(如博餅、追月) ,形成了“特色鮮明、儀式集中”的特點;而內地因地域遼闊,習俗呈現“地域多樣性豐富、傳統流派多元”的特征,不同省份差異顯著。具體對比如下:

(文字收集整理:香港新聞網 製圖:蘇淳淳)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