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 ·
香港新聞網10月15日電 (記者 陳卓儀)香港運輸及物流局最新向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介紹粵車南下計劃安排最新概況。此次粵車南下超預期推進,原本以為只能停留在機場,現在是一步到位開進市區,可謂是驚喜。
實際上,今年7月份香港官方才公布政策方向,不到半年,最新消息已經是11月有望實施,出乎意料。畢竟,兩地的車流互通,涉及證照不同、用車習慣、道路規則,更涉及香港民意,目前看來,粵車南下推展順暢。有分析認為有三個原因:
其一,港車北上已經有了兩地車輛互通的基礎,可供粵車南下參考。港車北上2023年7月推出,兩年時間已有超過10萬港車參加,平均每五架車便有一架參與;大橋使用量亦屢創新高,今年五月的雙向車流量達45萬車次,即每日平均約15000車次,比“港車北上”實施前上升約170%。在這期間,香港和廣東一直在通關、預約、驗車等方向做出優化,可以說這些磨合經驗為粵車南下理順了很多關卡。
其二,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的全運會,也為兩地在政策溝通方面有了更緊密的基礎。眾所周知,全運會舉辦涉及三地的統籌、跨境賽事的安排、票務分配等等,這些都是大灣區概念提出後,前所未有的融合實踐。例如跨境馬拉松、跨境自行車賽,都需要三方商量適合的方案確保通關順暢,而粵車南下在全運會籌備期間提出,相信也能借鑒不少經驗,促使方案更快通過。
其三,香港政府對於粵車南下的進展定位很明確——小步快走。因此一開始在入境市區部分,會以小規模的每日100個預約名額開展。100個名額看似很多,但相對於香港每天數十萬的車流,是比較容易接受的比例。相信這個初步數字,是香港的道路使用者比較放心的。小步快走、累積經驗、再增加名額,這也是港車北上的實踐路徑。
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正在進入新階段。過去幾年車輛的互通,是一大突破,更是接下來更多互聯互通的寶貴經驗,也對香港發展北部都會區有深刻啟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