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 ·
一直照顧香港市民健康的普通科門診,早前被正名為為家庭醫學門診,體現了家庭醫生在基層醫療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家庭醫生在照顧病人接受治療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功能,是香港家庭醫學專科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支持並會積極配合醫務衞生局的政策,大力推動家庭醫學及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的發展。
醫院管理局的普通科門診,過去一直被錯誤以為只簡單照顧病人的偶發性疾病,例如傷風感冒、腸胃炎等。隨著家庭醫學專科發展,這種舊有的普通科門診服務模式,早已經出現演變。現時醫管局的家庭醫學門診,會聚焦照顧弱勢社群,逐步加強慢性疾病篩查服務及加強護士診所服務,開展由預防篩查到治理慢性疾病的全人護理服務,成為基層醫療系統重要的一環。由今年三月底起,基層醫療署已分階段擴展“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至醫管局轄下指定家庭醫學診所,為弱勢社群提供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篩查,以及慢性疾病管理服務。醫管局亦在家庭醫學門診加入婦女健康服務,為符合資格的弱勢社群婦女提供全面的預防性保健及健康促進服務。
家庭醫學是病人醫療服務的第一接觸點,家庭醫生會就病人的健康問題提供專業意見,病人在考慮接受專科或其他進一步的醫療服務前,可以先由家庭醫學的醫生把關。由於家庭醫學的醫生較熟悉病人情況,可以為病人提供合適及全面的醫療評估及建議,合適的醫療問題可以直接由家庭醫學門診處理,有需要時才轉介病人到相關專科跟進。這種分工合作、分層的醫療模式,不單可以確保病人直接得到合適的治療,亦可以提升治療效果。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慢性疾病病人會越來越普遍,亦會越趨年輕化。醫務衞生局近年積極推動基層醫療制訂的“基層醫療藍圖”及“慢病共治計劃”,醫管局、衞生署、地區康健中心與私家家庭醫生會互相配合和合作,以應對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的挑戰,全面提升市民的健康,加強對病人的保障。
醫務衞生局推動將醫管局的普通科門診正名為家庭醫學門診,凸顯了家庭醫學在基層醫療的角色,亦讓病人更加清楚,家庭醫生是市民的健康伙伴,與市民走過生命中每一個階段,為市民的健康護航!
(本文作者為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長周偉強醫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