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 ·
香港中通社10月21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王豐鈴)日本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21日在臨時國會眾議院和參議院首相指名選舉中均勝出,當選日本第104任首相,也是日本憲政史上首位女首相。一波三折終拜相的高市早苗,能否擺脫“短命首相”魔咒?
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 圖源:新華社
高市早苗當日在眾議院獲得465張有效選票中的237票,在參議院第一輪票數未過半,經過兩輪選舉後勝出。
在保守派支持下,高市早苗曾三次向自民黨總裁之位發起衝擊,先後輸給岸田文雄和石破茂。10月4日,高市早苗終於如願當選自民黨總裁,拜相之路又一波三折。自公聯盟破裂,在野黨聯合阻擊,競爭者出現,直至自民黨與日本維新會結盟,高市險中取勝。
青年日本問題學者、察哈爾學會研究員陳洋21日對香港中通社表示,出身平民家庭的高市早苗當選首相,在男權主導、國會議員多為世襲制的日本政界,具有重要象征意義。高市能在短短幾日內扭轉乾坤,得益於在野黨未能實現“野黨共鬥”,眾議院第二大在野黨日本維新會轉身與自民黨結盟,帶來35席支持票。
日本政壇近年動蕩,2006年至2012年內換了6位首相,被稱為“短命首相”魔咒。當前自民黨“黑金”醜聞未除,在國會仍陷“雙少數”困局,日本民眾不滿物價上漲。美國總統特朗普10月底訪日“催投資”,也將是日本新內閣大考。高市早苗的首相之路注定不會平順。
“高市早苗面對的是一個‘首相短命體制的結構性陷阱’。”陳洋指出,日本選舉節奏頻繁,媒體輿論易放大政策失誤,導致首相支持率快速波動。現代日本首相常在民意壓力下自請辭職,以維持政黨形象。高市作為首位女性首相,初期光環雖強,一旦政策爭議集中,輿論反噬可能更劇烈。
陳洋續指,高市自身亦有雙重困境,即政治孤立與民意高期望。“高市的政治基礎脆弱。自民黨內部分傳統勢力對她持保留態度。日本維新會雖提供議席支撐,卻更重地方利益與改革議題,不會長期無條件追隨。高市本人缺乏像安倍那樣的穩固黨內掌控力,也沒有菅義偉、岸田那樣的官僚式協調經驗。與此同時,社會對日本首位女首相寄予強烈期待,希望她能打破男性主導政治的慣性,展現改革魄力。高市若在經濟、民生或外交上稍有失誤,將被輿論視為‘破壞期待’的象征,支持率滑坡可能更快。這種高期待與低容錯的結構,使她必須在短時間內展現顯著政績,否則政治能量將迅速消耗。”
自維執政聯盟也并不穩固。陳洋分析,自民黨與日本維新會都主張修改憲法,部分政策理念相和,但匆忙聯合,自民黨囫圇吞棗全盤接納了維新會的條件,日後不一定會幫助實現,維新會若感到“被怠慢”或轉為消極合作。兩者是“閣外合作”,并不如自公聯合執政時的“閣內合作”牢固。且維新會影響力集中在關西大阪,帶來的支持有限,若該黨未來席位下降,極易動搖自維執政聯盟的基礎。
陳洋認為,高市早苗的歷史意義在於,她是日本保守政治結構中首位打破性別壁壘的領導人。但她能否成為“打破短命政治的首相”,仍取決於能否在制度層面引入新的治理邏輯,即從派閥政治到政黨責任政府,從權力妥協到政策執行力。若她只延續過去的政治交易邏輯,最終只會陷入同樣的循環——短暫執政,倉促更替,政策中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