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收藏中環財金網,第一時間獲得有價值的商業新聞

中環財經網

對話陳洋:日本首位女首相能否打破“短命首相”魔咒?

· ·

香港新聞網10月21日電(記者王豐鈴)日本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21日在臨時國會眾議院和參議院首相指名選舉中均勝出,當選日本第104任首相,也是日本憲政史上首位女首相。一波三折終拜相的高市早苗,能否擺脫“短命首相”魔咒?

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 圖源:新華社

高市早苗當日在眾議院獲得465張有效選票中的237票,在參議院第一輪票數未過半,經過兩輪選舉後勝出。

在保守派支持下,高市早苗曾三次向自民黨總裁之位發起衝擊,先後輸給岸田文雄和石破茂。10月4日,高市早苗終於如願當選自民黨總裁,拜相之路又一波三折。自公聯盟破裂,在野黨聯合阻擊,競爭者出現,直至自民黨與日本維新會結盟,高市險中取勝。

日本政壇近年動蕩。2006年至2012年內換了6位首相,安倍晉三之後,“令和時代”三位首相菅義偉、岸田文雄、石破茂在任時間均不長,被稱為“短命首相”魔咒。當前自民黨“黑金”醜聞未除,在國會仍陷“雙少數”困局,日本民眾不滿物價上漲。美國總統特朗普10月底訪日“催投資”,也將是日本新內閣大考。高市早苗的首相之路注定不會平順。

此外,高市早苗極右翼立場鮮明,被稱為“女版安倍”。據日本共同社引述多名知情人士透露,高市早苗計畫修訂2022年底制定的《國家安保戰略》等3份安全檔,並當前占日本GDP的1.56%防衛開支提升至2%。若其外交政策延續“安倍路線”,或激起日本與周邊各國矛盾。日本國內外密切關注高市外交政策走向,擔憂她將把日本帶向更未知的境地,給東北亞安全格局帶來衝擊。

青年日本問題學者、察哈爾學會研究員陳洋21日接受香港新聞網、香港中通社專訪,對以下問題作出解析:

1、高市短短幾日是如何逆轉乾坤的?

陳洋:高市早苗最終能够當選首相,主要得益於兩點因素:

第一,在野黨未能實現“野黨共鬥”。日本政治語言中,有“野黨共鬥”一詞,即在野黨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對抗自民黨。盡管以往日本在野黨也有過團結對抗自民黨的情況,但由於自民黨過於強大,且在野黨內部有政策理念分歧,使得“野黨共鬥”只停留在了政治口號上。但此次圍繞臨時國會首相指名選舉,日本主要在野黨是非常有可能“野黨共鬥”、實現政權輪替的,比如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黨首野田佳彥就一直呼籲共同推舉國民民主黨黨首玉木雄一郎作為首相候選人,與高市早苗進行競爭。而不論是從三黨的國會議員數量,還是從日本社會輿論的反映來看,此前日本政壇確實很有可能出現在野黨上台執政、自民黨下野,日本再次迎來政權輪替的可能。但令人遺憾的是,立憲、維新、國民三黨最終未能達成廣泛的合作共識,同時日本維新會“突然”選擇了與自民黨組成執政聯盟。這不僅使在野黨上台成為了泡影,而且間接幫助高市贏得了首相指名選舉。

第二,自民黨與日本維新會迅速組建執政聯盟。自公明黨“突然”退出後,自民黨確實一度陷入困境,但短暫過後,自民黨與日本維新會迅速達成了聯合執政的共識。這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的,因為以往自民黨與日本維新會之間的合作并不是特別多,兩黨在關西大阪地區還存在著選舉競爭關係,并且高市在日本維新會方面缺乏人脈。盡管如此,自維還是迅速組建了執政聯盟,這為高市早苗最終當選奠定了重要基礎。日本維新會是眾議院第二大在野黨,有35個席位,自民黨則有196個席位,盡管兩黨加起來仍沒有達到眾議院過半的233席,但至少讓高市贏得首相指名選舉的勝算大大提升,而不是像此前公明黨退出後,一度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2、日本第一位女首相上台,是否具有象征意義?

陳洋:出身平民家庭的高市早苗當選日本首相,在男權主導、國會議員多為世襲制的日本政界,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戰後日本政治的“玻璃天花板”。長期以來,日本政壇被視為“老男政治”的象征。自戰後以來,歷任首相均為男性,女性在政壇的存在感極為薄弱。高市早苗的上台,表面上打破了這種性別壁壘,意味著女性在政治領導層終於佔據了一席之地。這不僅對日本女性政治參與具有激勵作用,也可能促使社會重新審視性別平等議題。

與此同時,高市的當選,也意味著自10月4日自民黨總裁選舉結束以來,日本政壇呈現出的自民黨總裁與內閣總理大臣不是同一人的罕見長時間“總總分離”狀態結束,日本政治外交結束了自今年7月參議院選舉結束以來的空轉。

3、結合近期高市表態,及日媒透露的增加防衛預算計劃等,預計她上台後,日本外交政策調整,中日關係、東北亞局勢會否起波瀾?

陳洋:高市早苗政權成立、自民黨與日本維新會組成新的執政聯盟,但由於高市本人和日本維新會都缺乏充分的外交經驗,所以中短期內,我認為日本的外交政策不會有太大的挑戰。其原因在於,2022年底修訂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3份文件(“安保三文件”)已規劃了日本未來5至10年的中長期外交、安保防務路線方針。因為“安保三文件”是經過內閣正式決議通過的,具有官方政策約束力,所以不會因首相的更替而失去效力。盡管自維兩黨一致同意提前修訂“安保三文件”,但這畢竟也需要時間,所以中短期內日本的外交大方向不會有大幅調整。

在中日關係方面,高市早苗上台後,中日關係短期內不會立刻低迷。這并不是說中國政府與日本新屆政府存在“蜜月期”,而是高市、自維執政聯盟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畢竟當前兩黨在國會兩院的席位仍未完全過半。同時,從中方的角度而言,也需要確認高市政權會否延續前屆政府的對華政策與政治承諾,如繼續與中方一道推動構建“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在台灣問題上是否堅守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立場,以及是否願意繼續推動中日兩國深化務實合作。這是因為高市與其前任石破茂、岸田文雄有很大不同,她是一位右翼保守色彩濃厚的政治家,并且經常參拜靖國神社,所以中方需要對高市政權“考察”,需要花費一定時間。

但從中長期來看,中日關係將因高市政權的成立而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高市是一位右翼保守色彩濃厚的政治家,盡管她今年秋天放棄了對靖國神社的參拜,但不代表她今後不會在靖國神社或歷史問題上做出某些小動作,這將對中日關係的穩定造成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公明黨退出執政聯盟,自民黨轉而與日本維新會組成聯合政權。這不僅意味著中方失去了與日本執政黨之間的溝通管道,也意味著沒有了公明黨的牽制,高市自民黨今後在某些具體領域採取消極挑釁對華措施的可能性提升。比如,在台灣問題上,高市可能會更加縱容自民黨國會議員,或日本國會議員竄訪台灣,這無疑將破壞中日關係的穩定。

最後,有一點值得注意,高市早苗任命茂木敏充出任外務大臣,這是茂木第二次擔任外相。高市的如此安排,不僅僅是出於“舉黨一致”,也在於茂木本人豐富的外交經驗,與中美兩國均打過交道,并且在任內確保了日本與中美關係的總體穩定。作為外相的茂木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高市以及自維聯盟外交方面的不足,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高市外交過於極端。

4、盡管與維新會達成聯盟,高市和自民黨未來執政是否仍處於弱勢?內外面臨哪些難題?高市早苗能走多遠?能否打破日本短命首相的魔咒?

陳洋:自民黨與日本維新會在一些政策理念上還是相同的,比如都主張修改憲法等。相同的政治理念實際上為兩黨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也并不能說這個基礎就十分牢固。

一來,此次自民黨與日本維新會屬於匆忙聯合,自民黨囫圇吞棗式地完全接納了日本維新會提出的要求,但自民黨今後是否願意確實推動實現這些要求就不一定了,而日本維新會一旦感受到了“被怠慢”就很有可能消極地與自民黨合作。二來,日本維新會與自民黨之間的合作是“閣外合作”,并不如此前自公聯合執政時的“閣內合作”牢固(即公明黨加入內閣,擔當內閣大臣),這就意味著日本維新會今後可能會基於不同的議題而投贊成票或反對票。三來,日本維新會是一個以關西大阪地區為據點的政黨,其影響力也主要集中在這一地區,而難以擴大到整個日本。今後國會兩院選舉期間,假設日本維新會的席位有所下降,也很容易動搖自維執政聯盟的基礎。

高市早苗的上台固然具有象征意義——日本首位女性首相、維新結盟的新格局。但從制度與政治文化角度看,她所面對的卻是一個“首相短命體制的結構性陷阱”。

事實上,日本的“一年一相”困局是有制度根源的。日本選舉節奏頻繁,媒體輿論易於放大政策失誤,導致首相支持率快速波動。現代日本首相常在民意壓力下“自請辭職”,以維持政黨形象。高市作為首位女性首相,初期光環雖強,但一旦政策爭議集中,輿論反噬可能更劇烈。

當然,高市有自身的雙重困境,即政治孤立與民意高期望。高市的政治基礎脆弱。自民黨內部分傳統勢力對她持保留態度;日本維新會雖提供議席支撐,卻更重地方利益與改革議題,不會長期無條件追隨。高市本人缺乏像安倍那樣的穩固黨內掌控力,也沒有菅義偉、岸田那樣的官僚式協調經驗。與此同時,社會對“日本首位女首相”寄予了強烈期待,希望她能打破男性主導政治的慣性,展現改革魄力。高市若在經濟、民生或外交上稍有失誤,將被輿論視為“破壞期待”的象征,支持率滑坡可能更快。這種“高期待與低容錯”的結構,使她必須在短時間內展現顯著政績,否則政治能量將迅速消耗。

高市早苗的歷史意義,在於她是日本保守政治結構中首位打破性別壁壘的領導人。但她能否成為“打破短命政治的首相”,仍取決於是否能在制度層面引入新的治理邏輯——從派閥政治到政黨責任政府,從權力妥協到政策執行力。如果她只延續過去的政治交易邏輯,那麼最終只會陷入同樣的循環:短暫執政、倉促更替、政策中斷。(完)

相關內容

熱點

中環海濱慈善跑明年1.25舉行 即日接受報名料7000人參加

中環海濱慈善跑明年1.25舉行 即日接受報名料7000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