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 ·
香港新聞網10月27日電 香港錄得首宗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個案涉及一名住在黃大仙的82歲女子,在接受治療後目前情況穩定。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確認首宗本地個案,與其他已錄得的病例無流行病學關連,相信有受感染的市民從外地將病毒帶入境而未有求醫,造成本地傳播。指患者居住樓宇200米半徑範圍內的約1萬名居民,若被蚊叮咬後可能有風險。
對於會否出現社區暴發,專家強調,關鍵在於未來兩至四星期會否再有本地個案,相信在政府加強滅蚊等因素下,成功控制機會高。
該名患者18日出現左腳腳踝腫痛,22日出現發燒及手腳關節疼痛,同日向私家醫生求診,翌日醫院急症室求醫;獲安排入院在無蚊環境下接受治療,目前情況穩定。
她的血液樣本對基孔肯雅病毒呈陽性反應。初步調查顯示,病人在8月底曾到過廣東省,但在潛伏期,即病發前2至12日不曾外遊,屬本地感染個案。她有4名家居接觸者,暫時沒有出現病徵,正接受醫學監察。
香港食環署表示,已即時在患者住所、曾經去過地方附近加強滅蚊,包括施放噴霧,清除積水,如果不能清除積水,則施放殺幼蟲劑。
香港衛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表示,基孔肯雅熱的病媒白紋伊蚊,飛行距離較短、僅約200米,因此在患者居住樓宇200米半徑範圍內的居民,若被蚊叮咬,可能有風險。
歐家榮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據悉,200米半徑範圍涉及20座大廈,初步估計超過1萬名居民;學校方面有3間,分別是聖文德天主教小學、禮賢會恩慈學校,以及神召會德萃書院。
歐家榮呼籲,若10月1日之後出現發燒、關節痛和出疹等病徵,要盡快聯絡政府;大廈管理公司亦會逐家逐戶派發問卷,希望兩星期內確保不再有其他隱形個案存在。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副校長陶國耀表示,校方已與食環署及衞生防護中心等部門溝通,食環署會派人到校支援,校方亦會在校內再噴灑滅蚊噴霧。根據衞生防護中心指引,學校會持續監察學生情況,至今未發現有學生出現基孔肯雅熱的病徵。
此外,校方已發通告,要求家長必須為子女量體溫,如學生有發燒便不能上課。由於校內較多植物,校方亦已暫停學生的戶外活動,包括體育課、小息和午飯均會在課堂內進行,有關措施會一直實行至社區情況穩定為止。
有家長對香港現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感到突然,會為子女準備防蚊物品。
當區居民亦提到,“有(本地)個案發生就麻煩點,我們長者很容易感染。”亦有居民指,家中有兩個小朋友,平常即使噴了蚊怕水,都容易被蚊叮咬,對出現本地個案感到擔憂。近期不會再讓小朋友到公園遊玩,也會提醒家人穿長袖衣物,時刻留意有否出現病徵。
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指出,住在黃大仙的長者仍處於急性症狀期,意味發病初期就被發現,政府有更多機會盡早開展滅蚊及個案排查工作。在區內進行大規模滅蚊工作後,徐樂堅相信,若到11月中旬都再無出現本地或相關病例,就可以確認傳播得到控制。強調冬季蚊子活躍度減低,加上雨水較少,街上積水隨之減少,相信能降低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風險。
此外,徐樂堅指出,核查之前所有輸入個案後,確認首宗本地個案,與其他已錄得的病例無流行病學關連,相信有受感染的市民,從外地將病毒帶入境但未有求醫,因而造成本地傳播。
對於會否出現社區暴發,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教授陳福和分析指,關鍵在於未來兩至四星期會否再現本地個案,以及個案分布範圍,他相信在政府加強滅蚊等因素下,成功控制機會高。
“隨著溫度下降,蚊的活躍指數開始下降,令我們對疫情控制更有信心和把握。”陳福和提到,周三(29日)是重陽節,知道很多市民會進行戶外活動或登高行山,提醒要帶蚊怕水,穿長袖衫,以防被蚊叮而感染。
此外,他提到,相對寨卡病毒、日本腦炎等,感染基孔肯雅熱後的徵狀較明顯,大部分人會發燒、關節痛等。認為只要市民一有病徵便求診,就可有效防疫。
他也特別提醒長者、有長期病患或免疫系統有嚴重問題人要小心提防。提到日前一名感染基孔肯雅熱、有長期病患的長者離世。
截至25日下午5時,香港今年累計錄得46宗基孔肯雅熱確診個案,全部屬輸入個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