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 ·
香港新聞網11月17日電(記者 馮秋榆) 在結束不久的“香港金融科技周”上,可以“號脈問診”的中醫大模型引起了記者的關注。在印象中,中醫的診斷最靠“人”的“望聞問切”,所以“老中醫”更得信賴,AI真的可以擔當這個角色嗎?11月17日,中科聞歌國際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廖旅洋向香港新聞網記者講述了AI如何賦能中醫藥,并從香港走向海外的故事。
中醫健康檢測儀(採訪對象供圖)
AI也能“望聞問切” 準確率90%“超過人類”
“我們研究人員平時自己也看中醫,大家發現:中醫對於‘人’十分依賴,‘名老中醫’最受關注,然而中醫的傳承卻面臨著‘斷裂’的問題,有沒有可能用一種更好的辦法,把‘名老中醫’的經驗留給更多的後人?幾千年以來,中國的中醫藥寶庫留下了海量的數據,包括典籍、診斷、處方、藥劑等,我們仿佛看到了未被激活的‘數據金礦’。”坐在我面前的這位90後AI工程師興奮地娓娓道來。廖旅洋成長在廣東順德,從香港城市大學畢業後留在香港從事他鐘愛的AI工作,迄今已是第15個年頭。
中科聞歌是中科院自動化所孵化的人工智能公司,聚焦復雜數據解析和 AI 輔助決策,賦能各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升級。據介紹,中國首部中醫藥大模型由中科院自動化所與中國中醫科學院聯合研發,它的名字叫做"大醫金匱"中醫藥大模型,已通過了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可信AI最高等級(4+級)”認證。“衡量一位中醫看病的準確率多高,也很難去量化”,廖旅洋介紹,研究人員讓中醫大模型和人一樣參加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在滿分600分的情況下得分560+,實際上在多個維度的評測均顯示:模型能力處於行業領先水準。”
那麼,AI又是如何解決傳統中醫“望、聞、問、切”的問題呢?廖旅洋介紹,通過高清攝像頭,可以近程、遠程運用 “舌診儀”,運用AI的“多模態模型”進行圖像分析,并細緻查看舌色、苔色、舌型、苔質等,“人眼觀察可能存在一些主觀偏差,儀器通過客觀的指標,可以在幾秒之內分析這些海量的數據,目前臨床測試的準確率達到90%,其實是超過人類的。”
“問”更是大模型的傳統強項,用戶可以和AI對話,以及問答選擇題。而對於傳統需要“接觸”的 “切”來說,“腕式脈診儀”結合“寸、關、尺”的三部九侯診脈,通過專門的脈診大模型,將時間序列數據轉化為文本標籤,供智能設備作不同的識別定義。在“聞”這一部分,目前更多還是倚賴中醫師。“患者排隊候診的時間可以使用智能設備做一個檢測。”據悉,這一中醫AI已在中國多個省級中醫院進行臨床應用試點。
香港金融科技周上展示的中醫健康檢測儀(採訪對象供圖)
幫醫生問診、開方、寫文書 把更多時間留給有溫度的深入交流
“中醫大模型不是為了‘替代’人類中醫師,而是致力於成為醫師的得力助手,從而把醫生更多的寶貴時間留給與患者進行有溫度的深入交流。”據了解,在數據層面,中醫大模型被“投喂”了基礎理論、臨床數據、古籍文獻等,“理解類似《黃帝內經》這樣的古文沒問題。”依據數據底座,它通過多輪對話引導患者完成症狀、現病史、既往史、輔助檢查結果等臨床資訊採集,結合舌脈診等智能設備進行預問診,形成綜合預問診報告,同步至醫生工作站,自動提取關鍵資訊,生成病史文書,從而減少醫生手動錄入資訊等枯燥重複的工作。
“患者的病情可能和其背後複雜的生活背景、境遇息息相關,AI讓醫生有更多的時間與患者做深入、有溫度的交流——幫助醫生發揮更大的價值。” 廖旅洋多次強調AI在中醫領域的角色:不是取代人,而是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讓給人”。
“中醫師應對大量的臨床工作,在短時間內作出分析和判斷,也容易在開藥劑量等方面犯一些失誤。中醫AI的‘智能審方’功能可以根據患者症狀自動匹配經典證候推薦對應方劑,校驗病歷的一致性、完整性等,智慧提醒補正,輔助決策支援。”據了解,它還能拍照識別藥材品類、等級、產地等,顯示質檢結果。
而當這個中醫AI來到家庭中,可以測體溫、血壓、心率,實時獲取體質辨識、慢病預警、線上問診及個性化調養方案,更能成為中醫健康陪伴機器人。“現在請您和小醫一起鍛煉八段錦……”對老年人起到陪伴的作用,并實現"未病預警-精準干預-長期跟蹤"的全周期健康管理。
中科聞歌國際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廖旅洋(採訪對象供圖)
用現代科技語言翻譯傳統智慧 將中醫文化從香港推向全球
“名老中醫的徒弟未必能做到和他一樣的出色,但是AI是可以學習專家的辯證思維,并且將這種思維規模化賦能,名老中醫的臨床診斷數據可以這樣留存下來,成為可以不斷滋長的知識寶庫,對於初學者和基層醫生來說,身邊可以有這種大師水平的醫師給他做顧問,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懂,也可以通過AI顧問,讓自己也可以有成長。” 聊到中醫大模型的下一步,廖旅洋說。
傳統中醫的對症下藥更注重的個性化與大模型未來推行的標準化之間是否存在衝突?廖旅洋談到:“大模型推廣的標準化在技術棧與數據流轉口徑上,而不是治療方案的同質化。基於超強的融合多元信息推理決策能力,未來中醫大模型的一個優化提升方向就是基於中醫‘三因制宜’理論,實現治療干預方案的個性化與精益化。”
德勤最新《中國智慧醫療行業白皮書》預測認為,到2025年,智慧醫療市場規模預計在突破200億元,并在2030年突破1000億元——需求是非常旺盛的。“AI給中醫師當助手,市場并沒有變大;更高一個層次就是把市場變大:用現代科技語言來翻譯傳統智慧,讓原本不是傳統中醫的市場逐漸去接受、接觸中醫。”
“中醫國際化最大的障礙,一是文化壁壘,二是標準化的問題。‘陰陽濕熱’的概念非常抽象,大模型讓中醫有了客觀的數據,轉化為可視化的報告和數據指標,就更容易被全球主流的醫療體系所理解和接納。”廖旅洋認為,香港在“內聯外通”的和國際化平台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接下來,首先會考慮先面向海外的華人社區,以及對中醫藥有較高認可度的東南亞歐美市場,下一步,會往更多的,對中醫還不够了解的國家和地區深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