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收藏中環財金網,第一時間獲得有價值的商業新聞

中環財經網

杜莎夫人蠟像館接連閉館

· ·

國慶節前最後一個工作日的北京前門大街,3000平方米的北京杜莎夫人蠟像館迎來最後的「告別」,據悉這已是其今年在中國關閉的第二家場館,4個月前,重慶館悄然謝幕。

阿姆斯特丹杜莎夫人蠟像館曾經遊客絡繹不絕(圖片來源:千庫網)

據南方都市報10月3日報道,不只中國市場,近一年多來,杜莎夫人蠟像館在美國舊金山和土耳其的場館也陸續摘下招牌。這個擁有250多年歷史的全球文化地標,當前一家家或閉館落幕,或營收下降,在令人唏噓的同時,也不禁讓人思考,蠟像是不是很像給我們幼時帶來歡樂的哈哈鏡,因為過於「簡單」,被淘汰也是必然?

據公開數據顯示,杜莎夫人蠟像館單尊蠟像的製作成本高達150萬元,涵蓋藝術家費用、材料、運輸、安裝及後期維護等多個環節。以北京館為例,其99尊蠟像的製作成本超過1.4億元,加上前門商圈每年高達千萬元的租金,場館運營自然壓力巨大。蠟像館最主要的收入在於門票——即便在閉館前將門票價格從200餘元腰斬至99元,依然無法挽回客流量下滑的頹勢。更為關鍵的是,蠟像館和迪士尼、千古情這些遊樂園又不一樣,面臨復購率極低的困境,屬於去過一次就很少再去第二次的「一次性消費」。

並且,在數字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蠟像僅憑「栩栩如生」可能再也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期待。和自己喜歡的明星來一張AI合照,通過元宇宙等虛擬空間來一次更為豐富的名人互動體驗,都使靜態的蠟像相形見絀。百來塊的蠟像館門票沒人買,幾百塊的拉布布等一眾虛擬IP有人排隊,這種消費行為的變化反映出年輕人更看重情感連接而非形式化的符號消費。

此外,不得不提的還有近年來多地文旅創新的沉浸式體驗項目,給了客戶太好的體驗。例如河南有憑眾多NCP(類似路人甲的角色)火出圈的萬歲山武俠城、清明上河園,山東有「跟着團長打縣城」,這種能讓遊客身臨其境的參與方式,顯然對傳統蠟像的展示方式構成了降維打擊。當代消費者的需求已從單純的「打卡炫耀」轉向更深層次的「意義獲取」,和蠟像合影「太老土」已成為年輕人拒絕參觀的理由。蠟像館的困境也折射出文化消費邏輯的深層次轉變,消費者不再滿足於與被動的蠟像合影,而是渴望參與其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故事,這一趨勢對傳統文旅IP提出了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

進入數字時代,文化IP的生命力不再依賴於物理形態的精緻程度,而在於其能否構建起與受眾的情感連接和文化共鳴。在這個新時代裏,文化體驗將更加沉浸、互動和個性化,技術與人性的結合將創造出超越實體限制的無限可能。蠟像館等傳統文旅IP的數字化轉型之路雖充滿挑戰,但勢在必行。這裏面也蘊含機遇,關鍵在於能否準確把握消費變遷的脈搏,將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科技手段有機融合,從而在數字時代續寫新的傳奇。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