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 ·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受累14億元(美元,下同)撥備(其中馬多夫案涉11億元),滙控(0005)第三季列賬基準稅前利潤按年跌近14%至72.9億元,遜市場預期,惟集團提升目標指引,包括調高今年淨利息收益目標至少430億美元,以及不計及須注意項目,今年有形股本回報率(RoTE)目標升至約15%或以上。該行派第三次股息維持10美仙,管理層強調與馬多夫騙案相關訴訟作出撥備不影響派息能力,並正加速簡化架構,其中私有化恒生銀行(0011)正是要把握香港市場機遇。
按固定匯率計算,滙控第三季不計特殊項目之稅前利潤91億元,按年增長3%。總收入按年升5%至178億元,其中淨利息收入按年升15%至88億元,主要受存款增長及結構性對沖收益帶動,淨息差1.57%,按年升11基點。預期信貸損失10億元,與去年同期持平,主要反映香港商業地產及中東個別敞口撥備。
●滙控管理層強調,與馬多夫(下圖)騙案相關訴訟作出撥備不影響派息能力。 資料圖片私有化恒生 把握投資機會
對於擬私有化恒生銀行,滙控財務總監郭珮瑛表示,此舉反映集團希望在具競爭優勢的領域進行投資,強調非常了解香港市場及恒生,形容今次私有化交易條件吸引。她又指出,滙控將繼續在符合四大準則(包括競爭優勢、市場了解、回報率及不影響有機增長)的前提下把握投資機會。
大行唱好 花旗予「買入」
滙控放榜後,獲多間大行唱好。花旗認為,滙控第三季按替代表現衡量指標的不計及須予注意項目之固定匯率除稅前利潤達91億元,高於市場共識9%,同時收入高於預期5%,成本則略差1%,信貸虧損優於預期2%。該行指滙控列賬基準稅前利潤近73億元,低於市場預期5%,但此差異完全由14億元的訴訟撥備所致。花旗重申對倫敦上市的滙控予「買入」評級,目標價11.6英鎊。
另外,前主席杜嘉祺上月底退任後,集團主席職位一直懸空。郭珮瑛指,獨立非執行董事兼集團監察委員會主席利伯特正擔任臨時主席,而新主席遴選程序仍在進行,集團將在適當時機向外公布。滙控昨午放榜,績後炒上,在港股價收報106.5港元,升4.41%。
【話你知】驚天醜聞馬多夫騙局
(記者 馬翠媚)馬多夫騙局係美國史上最「搵笨」龐氏騙局,由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前主席Bernard Madoff(馬多夫)一手炮製,直至2008年金融海嘯才引爆,涉資高達650億美元。馬多夫假裝用「分拆轉換」策略投資,對外聲稱能提供年回報10%至12%,實際上只是用新投資者的本金,向舊客支付「回報」,製造穩賺不賠的假象。
新錢付「回報」 瞞美證交會
此騙局之所以能瞞天過海,全因馬多夫在華爾街地位崇高,他不僅是業界權威,更營造出慈善家形象,並採取「只接待推薦客戶」的精英策略,令投資變成一種身份象徵,就連美國證交會多次調查後亦未發現端倪,同時令眾多富豪、基金及銀行放下戒心,並爭相「塞錢」予馬多夫。最終,馬多夫因證券欺詐、洗錢及偽證等11項控罪,被判監150年,並在2021年死於獄中,終年82歲。
滙控今次撥備11億美元,源於盧森堡一宗民事索償。受害投資者透過當地基金間接投資馬多夫基金,滙控旗下銀行曾擔任基金託管人,被指未盡監督之責。集團強調事件屬2008年前之舊案,與現行業務無關,核心託管業務已進行大幅改革,並已就賠償金額計提撥備,但最終金額可能因上訴而有所變動。
當年墮入馬多夫天仙局的富豪名人不計其數,包括荷李活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的慈善基金「神童基金」亦是苦主之一。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該基金在2006年時,有高達70%的投資收入來自馬多夫公司的「回報」,估計其損失極為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