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 ·
香港新聞網10月15日電 題:香港都市固體廢物年底前將可轉廢為能
香港新聞網記者 梁嘉軒
都市固體廢物多年以來是香港一項主要的挑戰。《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提及,香港的轉廢為能設施將於近年年底前投產,日前,香港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署長徐浩光接受香港新聞網專訪,介紹香港針對都市固體廢物及轉廢為能上的優化成果。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署長徐浩光。香港中通社記者 孫晉欣攝
都市固體廢物包括家居廢物及工商業廢物。徐浩光介紹,香港近年都市固體廢物量已顯著減少。數據顯示,2021年香港都市固體廢物每日棄置量約11400噸,到2024年已降至10500噸,減幅達7.5%。
取得這成績,市民參與回收、源頭減廢,是其中一大“功臣”。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及減廢回收“零廢堆填”的相關項目推進,包括優化“綠在區區”的相關措施。
堅尼地城綠在堅城回收設施。圖源:環保署
徐浩光介紹,“綠在區區”公共收集點由2022年年中約160個,大幅增加五倍至現時約800個。市民可在收集點通過綠綠賞手機APP兌換獎賞,而目前該APP用戶已超過100萬人,更在2024年度榮獲Google Play香港“最佳社會貢獻應用程式”大獎;“綠在區區” 收集的回收物總量亦由2022年全年約20300公噸增加至2024年約41800公噸,升幅超過一倍。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源頭減廢方面,特區政府於去年4月22日正式推出管制即棄塑膠的相關法例,要求餐廳、食肆等場所提供外賣時,不得主動提供塑膠餐具。徐浩光表示,法例實施以來,收到不少正面反饋。其中,多間連鎖餐廳反映現時八成香港市民外賣時會主動拒絕塑膠餐具,預計每年可減少6000萬套即棄塑膠餐具的使用。
當然,作為一座有著750萬人口的城市,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需求不會消失,不過特區政府正落實一系列轉廢為能的措施,讓垃圾煥發新價值。
圖源:環保署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及,轉廢為能(電能)設施 I·PARK 1 將於年底前陸續投入服務,特區政府明年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興建 I·PARK 2,擴大轉廢為能的容量。
徐浩光在談及未來時表示,I·PARK 1 年底投運後每日可處理約3000噸廢物,而兩個設施全部投入使用後,合計每日可處理近9000噸都市固體廢物,進一步提升香港廢物資源化與無害化處理能力。
I·PARK 1 項目的其中一大特色是採用先進的高温焚化技術,以有效分解包括二噁英在內的有機化合物。而由於替代石化燃料發電,以及減少都市固體廢物的堆填量,每年估計可減少約44萬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完)